課程說明 Course Information

*
課程目標
1.學習美術鑑賞方法。
2.東西方的藝術風格導論,培養敏銳的視覺觀察力。
3.藉由個別指導、分組討論及多媒體輔助教學,引領學生對視覺影像與文化之深入思考。
4.佐以藝術思潮、視覺作品分析等實例說明。
5.探討人文思維與跨領域等面向,增進學生的創造力。

評分標準
上課出席與討論50%   期中報告 25%   期末呈現 25%

課程要求
選修課程。同學要愉快地參與課程學習、分組討論、校外教學與作品呈現。祝大家學習快樂!

師資介紹 Professor

*
陳永賢出生於台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美術研究所碩士,英國布萊頓大學藝術博士。 創作主軸以身體行為與新媒體藝術為方向,探討感官與環境、身體與社會等議題。曾舉辦個展包括:「身體之歌」(The Song of Body)、「人層迴圈」(One in a Loop)、「他者之他」(In to/ Out of the Other),作品受邀參加亞洲、美洲、歐洲各地美術館之展覽四十餘次;美國 Robert Wilson 的Watermill Center 駐村藝術家;曾獲加拿大楓葉新人獎、英國貝克獎。

陳永賢身兼獨立策展人,策展經歷包括:「幻象之丘—台灣新媒體藝術展」(2009SCOPE邁阿密,2010鳳甲美術館)、「居無定所?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2008鳳甲美術館)、「純真X頑皮—當代藝術展」(2008就在藝術空間)、「尋找馬緯度—新媒體藝術展」(2008 MOT ARTS)、「熱鬥—台灣當代藝術新浪潮」(2008就在藝術空間)、「動‧漫‧快‧感—數位媒體藝術展」(2008陽明大學藝文中心)、「佛像與經文的對話」(2007法鼓山教育園區)、「夜視‧台北—國際錄像藝術展」(2003誠品藝文空間)、「Random-ize Film & Video Art Festival」(2002倫敦)。

陳永賢在寫作方面,論述以當代藝術評論、行為藝術觀察、新媒體藝術分析等研究為範圍,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論述八十餘篇;曾出版著作《台灣插畫圖像美學》、《身體之歌》,主編《當代科技與錄像藝術》專書;現為國立台灣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系所助理教授。

Chen, Yung-Hsien is an artist, independent curator, writer and art critic. In his art practice, he employs a combination of forms of Performance Art, Video Art and New Media Art as his direction and examines issues of senses and environment, body and society. Solo exhibitions include "The Song of Body", "One in a Loop" and "In to/Out of the Other". His works have been widely exhibited in numerous exhibitions, both in Taiwan and internationally. He was awarded the "Maple Leaf Award of Bronze Maple" in Canada in 1994 and the "Beck's Future Prize" for Film and Video in England in 2002.

He is an independent curator,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curatorial projects of "Random-ize Film & Video Festival", "Night Vision at Taipei: International Video Art Exhibition", "Animation Tropes", "Grooving--New wave of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Looking for Horse Latitude--New Media Art Exhibition", "2008 Taiwan International Video Art Exhibition" and "2010 Taiwan International Video Art Exhibition", "Beyond the Mirage—Taiwan New Media Art" (SCOPE Miami).

His writings and papers concentrate on theories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observation of Performance Art and the analysis of New Media Art. He has published "The Art of Taiwanese illustration", "The Song of Body" and "Contemporary Technology and Video Art".

Chen was born in Taiwan, he graduated from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with B.F.A and M.A Fine Art degrees in 1989 and 1994. In 2004 he received his PhD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ghton, UK. Chen currently serves as a professor in Department of Multimedia and Animation A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

課程內容 Course Content

*
01週  美術鑑賞導論
02週  美術鑑賞方法
03週  美術鑑賞原理
04週  神話與信仰:藝術脈絡源流
05週  歷史與風格:流派演繹分析
06週  跨領域學習
07週  空間與場域:藝術如何介入環境
08週  自我與認同:自我轉譯與情感表達
09週  期中考試週
10週  身體與行為:自我、異己與他者意涵
11週  空間與住居:居所文化與空間詩學
12週  日常與生活:日常生活與人文精神
13週  時尚與消費:時尚、消費與流行
14週  國族與文化:種族、殖民與文化符碼
15週  時代與趨勢:臺灣當代視覺藝術
16週  元旦
17週  分組呈現與討論
18週  期末考試週
*

課堂記錄 Record

課堂記錄

























**

專題討論 Seminar

*
專題一:美術鑑賞方法(視覺符號與象徵)

專題二:藝術與時代(現代藝術流派分析)

專題三:藝術與身體(從身體觀點,分析視覺藝術的表現內涵)

專題四:藝術與社會(從社會學觀點,探測視覺藝術的內在特質)

專題五:藝術與文化(探討視覺藝術與多元文化的關係美學)

專題六:藝術與體驗(校外美術館教學、期末團體創作)

專題七:藝術閱讀與學習分享(個別指導,同學分組閱讀、經驗分享)

專題八:延伸學習(參考書籍、課程部落、相關資源)

小組討論 Tutorial

*
同學組成學習團隊,分組討論





校外教學 Gallery Tour


校外教學:剝皮寮藝條通































校外教學:剝皮寮藝條通
「混搭—當代藝術展」文化與藝術、傳統與創新的對話活動,國內外24位藝術家針對剝皮寮歷史街區進行藝術創作,將臺灣在地傳統、民間習俗、服飾文化、戲曲、歷史、集體記憶、社會現實以及地理風景等,透過當代藝術家全新的思維角度與創作語彙轉換再現,彰顯剝皮寮文化與社會意義上之混俗交融風情,展現古街獨特的靈魂與生命力。
*

校外教學:非日常:隱力場







































































校外教學:非日常:隱力場

「非日常:隱力場 Non- Everyday: Hidden Force Fields」藝術家藉由創作,各自拓展著不同的「非日常」通道,也蘊集著不同潛在脈絡的力量場域。當代亞洲的日常生活,在豐富、多樣化的形貌下,體現著受西方快速現代化的影響、後殖民歷史下的混雜特徵、以及晚期資本主義深沈滲透的痕跡。亞洲當代藝術也常常藉著日常生活的面貌體現,兩者甚至難以區分。究竟當代藝術在如此貼近生活面貌的存在層面,還能否具有批判日常生活的潛力?或是一切批判的力量都將被消費化、資訊化、影像化和擬像化消弭吞噬?藉由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各自具有個體經驗上的差異性,卻同時能夠展現自現代藝術階段以來,藝術與社會生活界限打開,藝術語言在各種日常媒介訊息運用上的拓展。在此藝術表達的共同基礎上,豐富的呈現出不同創作者,藉由藝術的敏銳知覺,穿透性的重組日常意識、潛意識、非意識等等層面,創造出新的知覺事物的空間。在日常表象之下體現出的個人經驗的細微性、滲透性、反覆性,反而成為當代創作捕捉時代脈動、社會變遷、歷史斷裂、族群創傷的蛛絲馬跡,個人經驗或日常生活究竟能否作為改寫集體記憶、社會權力、消費宰制的出發點,成為本展思考的核心。
*

期中報告 Midterm Presentation

期中分組報告:發揮創意的時間!
























期中分組報告


























期中分組報告

























期中分組報告




期中分組報告



















期中分組報告

























期中分組報告

























期中分組報告

























期中分組報告

成果呈現 Final Presentation

期末分組呈現:不同系別同學組成團隊,以跨領域概念的創意表現。

























影音紀錄 Video Documentation

期末的分組呈現(連結:請點選以下標題後連結至影音播放)

東西方飲食文化的衝擊   (音一乙李聖文、音一甲林恩加、黃俊瑜、舞貫四黃筱庭、郭丁瑋)

鐘調到八點半還能悠閒吃早餐    (音一乙李佳樺、音一甲劉彥均)

水果的陪伴    (舞貫四鄭希玲、林沛芬)

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   (傳音一張雅涵、賴瑋琍、舞貫四徐鈺恩、音一甲許鈺禎、彭詩雅)

學習回饋 Feedback

曹萱(劇設一)
很高興選上了這一課,從小我就喜歡看不同的展覽,但有關現代藝術的卻屈指可數,因為不了解,所以沒有意願觀賞。但上了老師的課後,我多少能感受到這時代藝術所表達的美與意涵。藝術究竟是什麼?什麼才能代表它?這一直是我內心解不開的謎。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越不一樣,想起小時候認為藝術就是掛在牆上的畫,不禁莞爾一笑。但現在,即使長大,懂得、想得變多了,仍找不出答案來,只能放在心裡。

在課程中,不單是對現代藝術認知的吸收,也希望從中尋找心中的疑問,不過似乎還尚未找到,可是卻對它有新的體驗。因為這堂課,我不單只會到美術館看展,一些看似平常的建築,裡面有豐富的作品,我的視野被擴大了,這使我感到驚訝,快樂,因為自我、精神層面都有所成長。


這學期的課要結束了,謝謝老師,教了許多我們在學習生涯中沒接觸過的,我慶幸自己有機會上您的課,希望下學期還能繼續上您的課。
*
何睦芸(劇設一)
很喜歡老師的上課方式,感覺很自在還能同時學到新知識,老師總是用笑容和讚美鼓勵每位學生。老師安排的校外參觀很精采有意義,讓關在學校太久的我們,下山與人群、社會接觸,「生活」才會得到靈感、做出好的創作。

老師的教材準備上也很紮實,可以讓剛學習美術歷史的同學有初步的了解,對美術已有接觸的同學能藉此溫故。美術史之外也提供當代美術視覺影像,讓身在藝術大學想學卻沒空學的劇設系同學跟上時代腳步。

劇場設計和美術的關係密不可分,一個好的劇場設計需要具備良好的美學基礎,很高興選了這堂課,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思考。印象深刻的期中讀書呈現,我們這組分配到《空間詩學》,其實一拿到這本書時有點錯愕,不知該如何是好?我們這組的報告決定呈現的方式:每個人想一個自己平時會做的事情,把教室這個空間當作自己一個人私密的世界,沉浸其中。戲劇系的同學想了一個很不錯的包裝方式,他扮演空姐,將每一章節的報告連貫,即使到現在我們都還是不太懂那本書,呈現的方式有點過於冗長,內容的連接也沒有協調好,不過呈現的方式有別於只用簡報,加入我們自己的想法,大家也能從報告人沉浸在角落所做的事情,了解這個人的個性或是平日愛好做的活動,第一次和它系合作,是個很不錯的經驗。

期末的「飲食文化」專題,老師說明要和別系的同學合作,感覺挺不賴,可以拓展自己的交友圈,還會從中發現每個系所的思考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老師最後幾堂課留給我們討論的時間,有任何想法就說出來,大家集思廣益。
*
徐譜喬(劇設一)
感覺在生活中的觀察體悟方面增進了許多,最啟發我開始觀察的,是一開始關於符號的認識。因為這讓我看到作品或影片中更深層的一面,讓我去思考,亦或是反問自己為什麼?在藝術家家表現的想法中所隱藏的背景故事,通常會成為他表現的動機之一,同一件是有許多的面像。雖然我才開始學習體驗生活,但是在這短短一學期課程中我就已經的到許多次驚奇,也帶給我不少樂趣,真的很開心。

老師上課方式很自由,常讓我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覺得每次聽到別人的想法都再度開闊了自己的視野,我總覺得我所看的東西都太表象了,要抓到那種感覺真的需要一些時間吧!而且我很喜歡看老師播的作品,心中總會滿懷好奇,有時是無窮的疑問,不過有時我覺得概念化的東西不適用理性去理解的,應由生活的經驗去感受它。

在我閱讀劇本時也會自己慢慢找到一些無形中的暗示,藉由一個小小的出發點推導出後續暗藏的結果。以前我是一個對事情不太有主見的人,很多事情都是聽別人的想法後才自己找到方向,但是慢慢的,我覺得有時自己的直覺也能帶我走出一條思路,我想我的主觀意識漸漸清楚許多,開始對生活中的問題有許多興趣,可以藉由許多角度來了解週遭的事情,我想繼續慢慢學習自己思考,這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
孫唯真(戲一)
在課堂上欣賞了很多藝術相關的作品,有些作品真的很有趣。介紹經典名畫的那幾堂課,受益良多,很多幅畫其實以前就有看過了,只是從來都不知道它有那麼多含意。之後,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海裡面舞龍舞獅的影片,不知道為什麼有很感動的感覺,可能這件事本來就不容易吧!

老師選的戶外教學的地方也都很棒,之前沒有跟大家一起去剝皮寮,原本以為會是無聊的地點。到了現場真是流連忘返,除了古蹟保存完整很吸引我外,裡面的展示也都很精彩,有一間是在展示時空膠囊之類的東西,遊客可以把對自己來說重要的東西留在那邊,作者會幫我們把物品用橡膠之類的材質把它封起來,當我看到那些膠囊很感動,特別是後來在還沒有封入的瓶瓶罐罐中看到有人留了一個門牌,讓我想起小時候住過的眷村,如果記憶真的可以完整的封存在心裡就好了!

如果台灣的政府可以懂得保存我們的古蹟,那台灣這些年來的風風雨雨就不會被遺忘,可是人們總是急著建設更新穎的高樓大廈,把很多舊的東西毫不留情的拆了,但是他們有想到很多東西是拆了就回不來了嗎?歷史只會發生一次,沒了要去哪裡找?

至於期末的報告-飲食文化,雖然說期末真的是忙到不可開交,可是我覺得我很幸運,因為我們這一組的合作很融洽,大家都是能幫忙就幫忙,是一次很開心的合作經驗。
*
李特恩(戲一)
透過精湛的美學基準,從影像透析超現實,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奮力在北藝大追求夢想的舞台,從電機科的高中生涯,為了達成藝術之夢,而隻身北上的藝術的絲路,觀看許多表演藝術;而今,真實的台北版圖已然於腳掌中成形,猶如巨獸,渴望的在藝術的胴體上:交纏與攀爬,使勁的烙印在這一條路,這一條路幻化成我藝術的恆河。

超越刀刃的剪裁實作,利用觀察去實現美學的精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不是複製,而是師者、學者、藝術品,三方面溝通面向的展現。藉由「美術」—美學的藝術:讓學生在心靈上的成熟精煉更為穩固,以發展健全的學習脈絡,透過興趣,讓藝術不再單方面的點線面,而是表象與實像的再現;電腦的互動教學,顯現媒體的傳達力、穿透力,繽紛的藝術世界在師者的講述中充斥整個教學空間,讓學生深切的感受到藝術的親和力以及魅力,讓這種形色之美拓枝散葉。

更讓團體讓藝術的創造與再現獲得一種顯現,從團體的教學相長出發,拓展藝文人脈,建立學習根基,激盪出超越極限的表現手法,從成品的美感中,不僅在於美的詮釋上鴻圖大展,更讓團結合作的氣味娓娓散發,並感染周遭,讓整個環境獲得一種沐浴。

我熱愛藝術,因此在北藝大想展現自己的風格,讓更多同好能夠認識並且彼此交流,在毫無隔閡的狀態下,超越自我、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因此,藝術沒有排斥,只有包容與尊重,欣賞他者,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不再是隔離彼此,而是藉由美學,增進在咆哮的城市中,你我之間的距離。最後,感謝陳老師的教導,讓學生清楚「再天莫明於日月,在地莫明於水火,在物莫明於珠玉,在人莫明於藝術。」
*
徐鈺恩(舞貫四)
這是我上大學第一次深入接觸美術這方面的資訊,以前對美術領域的概念不是很了解。藉由學校的藝術鑑賞課,吸收到跨領域的思維。

一開始上課的時候,我非常的專注做筆記,後來只能專注於聽講用聽來幫助記憶。不過後來我知道藝術的知識,不光只是靠著老師簡單的介紹或填鴨式教育,老師是領導入門的角色,而之後所有廣大無邊的知識必須,靠你獨自的力量慢慢充實。雖然剛來到大學很興奮,但漸漸我發現現在時期的我一切都還是空白的,所有一切都歸零。身處在充滿藝術氣息的學校,我重新找尋自己的定位,當然美鑑課所帶給我所有的資訊,都是我舞蹈創作的糧食補給。

唯一在經歷視覺感官、親身體會後,那份切身之感便會自然而然流洩而出。這堂課我看到跨領域的結合、最前衛的潮流、熱衷的藝術分子,陳老師也給予我們的精神傳遞、對藝術的細膩註解、堅持的理念,這些都是給我們學習如何成為藝術家的暖身,一條指引式的大道!也希望之後的我也能有無限的靈感泉源。
*
江佩璇(傳音二)

這學期,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期末了。我想我在「美術鑑賞」這堂課中學到了許多東西,像是在視覺與符號的意義中我學到了許多有關於每一個符號都有它代表的意義,也有許多相關的層面,我們都可以從中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在文藝復興當時的作品表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而早期古典是非常端莊的。之後印象派不是憑著印象去作,是跟音樂有關的,當時作者熟悉戶外的陽光,精確的描寫明亮多採的外光、表現光的晃動,並從日常生活中尋覓題材,把剎那留為永恆…。其中我最喜歡莫內畫的日出印象,讓人感覺很不確定,好像沒有盡頭,又好像在朝著什麼東西前進的樣子,而在他的畫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色彩運用細膩。慢慢的到現代,作者在任何的方面使用更是大膽,從傳統到現代,我看到的改變是我無法想像的,人們的思維更是多元,從紙上彩繪擴大到建築、還有像是廣告、多媒體等,許多方面都會被大量運用,如何以不同形式介入空間,以及如何以視覺藝術參與跨領域藝術…,真的是越來越棒,我想未來會是更棒,會創作出更多想像不到的好作品。

也謝謝老師讓我們有兩次的戶外教學,因為在其中我更是認識了許多不同的藝術,剝皮寮的「混搭」藝術和鳳甲美術館所展的「非日常:隱力場」都讓我印象深刻。像是剝皮寮的「相遇」這件作品是我很喜歡的,雖然感覺很簡單、一點也不起眼,但是作品背後所要表達的是面對過去與現在、舊與新之間的拉扯。我真的學到許多,也認識了許多作品、作家,還有當時的時代背景…等。讓我對這門藝術,有更多的認識。
*
龔博珣(傳音一)
這堂課很輕鬆,也很有趣,老師所上的東西,在藝術的表達創作和欣賞上,都讓我開了眼界,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去思考和學習。印象很深刻的是老師上視覺藝術符號的部分,放的影片都好有趣。音樂、美術、戲劇結合在一起的藝術,也是人想要表達事情的一種媒介,它所可以表達出來的東西,我覺得比人用講的還要來的多元,可以包含更多的意象。在一件藝術作品中如何去欣賞,用不同角度去看,這是我在這學期的「美術鑑賞」學習到最多的。
*
顏曼竹(傳音一)
一開始選課時,我其實想選戲劇,可是沒選到,只好選美鑑,不過,真的很開心可以選到這堂課,我真的學到很多。

兩次的戶外教學,真的都很棒,去剝皮寮,感受到以前,萬華的居民是如何生活,和以前的房子是什麼樣子,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很開心。我記得戶外教學是我國小的事了,自從國中後就沒有戶外教學,沒想到大學竟然有,而且都很特別。再來是鳳甲美術館,看到「非日常、引力場」的標題,就覺得很不一樣,而且美術館在大樓裡,我第一次看到美術館在這種地方,印象中都是一整棟的,再到美術館前,我還懷疑了一下,但坐著電梯,一打開,有驚喜一下,真的很藝術,感覺也很幽靜,很適合想一些事情和讀書的地方,展覽還免費,真的還不錯。對展覽中我印象很深的是真實荒漠,因為鏡中的她和現實的她處在不同的空間,還有鏡中的那隻龍,是來自台南一間廟的地獄代表,那間廟很特別有天堂和地獄,會讓民眾選擇買天堂票和地獄票,讓大家看看天堂和地獄的不同。

老師也給我們看了許多的作品、影片和閱讀書籍,認識很多跟美術有關的事物。我發現,藝術真的無所不在,只要用心去思考,會感受到身邊的藝術啊!
*
賴瑋琍(傳音一)
在課堂中學習到很多,老師講課、看影片學習、戶外教學,都讓我覺得新鮮。美術鑑賞課,讓我接觸到多方面的東西,不是只有美術,還有音樂、戲劇各種方面。

本來以為美術鑑賞就只是單純的看很多畫作,可是其實並不是如此。總之,觸及更多層面讓我們學習,了解更多對藝術的感觸。
*
鄭雅方(傳音一)

在這學期我學了很多,校外參觀也讓我對美術的審美觀有大大的改變,不單只是看藝術品的漂亮或不漂亮,可以深層的了解到這藝術作品當中的視覺符號,況且校外參觀之間的互動,也可以見識到每個人觀察藝術品的角度和不同,或許可從當中學習一些東西,但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大開眼界!才是這門課的重要!

也因為這堂課,我才知道其實藝術是息息相關的,就像美術當中有著巴洛克時期,音樂也有,讓我感覺的藝術關係之間的微妙!還有老師指定我們每科系的閱讀,雖然程度深了點,也讓我們了解更多,更知道美術的「美」在哪裡!上課的互動,也是促進我們思考,每次作品的講評也是同儕與同儕間的學習模式,這學期的收穫不少啊!
*
蔡雅涵(傳音一)
上了美術鑑賞,我覺得我學習到很多。老師也很幽默,使這堂課更加生動有趣。雖然大家不是美術系的,可是 我發現大家都有一種很特別的想像力。不管要報告什麼,都讓人很驚訝,上這堂課真的太有趣了。很推薦以後的學妹選美術鑑賞。
*
陳利貞(傳音一)

這學期的鑑賞課我選了美術鑑賞。這堂美術鑑賞課跟我想像中的有點不一樣,本來我以為美術課會有做作品或是畫畫之類的東西,可是老師教得很不一樣。課堂上看了許多比較現代的作品,其實有些我看不太懂。還有這學期兩次的戶外教學,一次是在剝皮寮藝條通,另一次是在鳳甲美術館,要是沒有這兩次的戶外教學可能我也不會知道這兩個地方。還有期末的呈現,是有關飲食文化的,這個題目很有趣,而且是跟別系的同學一起跨領域合作,這樣會激發出更多不一樣的想法。
*
張雅涵(傳音一)
上美鑑課還蠻有趣的,可以看到很多人的作品,而且是各種各樣形式的作品。還有上美鑑課還能去一些平常不會常接觸的展覽,去剝皮寮時真的很開心,看到好多以前的東西與現代結合,看到以前的那些事物會讓我好懷念喔!尤其是那些柑仔店還有什麼明星花露水阿!還去玩了小時候常玩的遊戲,跳格子、踩高蹺啊!好多童年的回憶喔!真的很懷念,看到以前的東西與現代結合,會讓我覺得變化好多,其實這些真的都是值得保存的事物,但因為時代的變遷,也漸漸的消失不見,如果還能一直持續保有不知道該有多好!

去鳳甲美術館的收穫也很多,我看到那些刺繡的畫都傻眼了,怎麼看都像是油畫呀!一點都不會覺得它是由線一針一針繡出來的,太神奇了,手工太細膩了,還有捲軸的那幅畫也是,近看才發現真的是有線耶!剛開始還以為用畫的呢!還有那些作家創作的作品,我最喜歡的是利用教室的課桌椅擺成且有標本的那個作品,也讓我聯想到我小學的時候也曾經打掃過自然教室,其實我還蠻喜歡看標本的,所以看到這個作品格外的感到熟悉,且還是利用國小的那種課桌椅所創作而成的。(能收獲這麼多,真的很謝謝老師:)
*
高明慧(傳音一)

這是我第一次上藝術鑑賞,剛開始還猶豫了一下該選什麼,後來選擇了一個自己最不擅長的美術課,其實心中感到非常害怕,因為以為要畫畫之類的,哈哈!但上了第一堂課後,我發現其實我還蠻喜歡這堂課的。

老師在課堂中,先讓我們認識了周遭不同領域的同學,再來老師利用了一些圖片影音資料,來培養我們所欠缺不足的藝術鑑賞能力。接著就是校外活動(剝皮寮與鳳甲美術館),在忙碌的生活中,有個像這樣的校外活動,其實很棒,不然平常假日也都是窩在家練琴讀書,這樣的形式也是一種讓人有深刻印象的學習方式。而且,其實上這堂課很輕鬆,因為老師給我們的作業壓力不會很大,期末的報告主題「飲食文化」要結合不同領域的同學完成,這讓我們在完成這份報告的過程中,學習到很多不同領域的東西,也發生了很多趣事。

最後,我覺得在這堂課當中,我也慢慢的在無形之間培養出一些鑑賞能力,在忙碌的生活中,偶而看看周圍的事物,替生活增加一些質感,當課業壓力很大或無解時,這也是一個不錯的紓壓的出口。
*
陳芃蒨(音一甲)
我最喜歡老師介紹每個畫派的風格和特色,上課時我也做了不少筆記,在老師清楚簡單的介紹後,我對每個時期的畫風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以前有些都是大概模糊知道)老師也一再強調,藝術是不分家的,根據歷史的演變,每個派別總是先有思想文學、然後事繪畫,進而影響到音樂,所以,我也覺得「藝術」是要多元學習,不能只單單的陳進在自己的世界,像老師講羅可可風格時,我才終於了解那時期到底是怎麼樣,因為在音樂史中,總是很草率的帶過。

我也很喜歡去逛美術館,像這學期去剝皮寮和鳳甲美術館。我覺得都跟以往我認知的美術館差很多,因為我是台中人,所以自從國立美術館不收費後就很常去。國美館很大,展覽場很大,可陳列之作品也較多,相較之下,鳳甲美術館就顯得精緻小巧,而剝皮寮,我是不怎麼喜歡= ="因為,我覺得去那兒感覺像是去參觀古蹟之類的,藝術的層面反而感覺較少,我只對一杯子的祝福有一種驚訝的感覺,其他都還好,或許,也是因為我是自行前往參觀,是小朋友跟我們解說導覽,感覺比較不清楚,就比較沒有收穫,但在鳳甲時,因為是請策展人,我們不但能很直覺的判斷我們所看到的作品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感覺,還能了解作品背後的意義。現在的藝術都喜歡跟多媒體結合,或影像結合,比較動態,但我還是喜歡在安靜的地方看展覽,我覺得心靜時才能深刻地去體會,另外,這學期我也有到故宮去看名琴展,一把琴,真的也是一把藝術品,雖然展覽會場並不大,但我們在裡面待了一個下午,聆聽每一段導覽簡介,用心去聽每把琴的音色。這禮拜,考完試,我也會去北美館和故宮。

老師上課也都會播放一些很棒的短片,讓我們從中去尋找視覺符號,我覺得剛開始的符號都還提是地很明顯,但越到後來,就越難理解了!不過,我覺得透過老師播放這麼多精彩的影片,其實,有些,在我感覺上,它更是要告訴我們一數不再是貴族化的,他也是可以溶入一般人的生活,創作,也不再只是一人獨自關在工作室,而是可以走入大眾空間,印象很深刻的影片有一群大學生做了許多馬帶著意見跑到總統府,還有瑪丹娜、一個男生唱歌仔戲…比較覺得莫名的就是腳踏車在河裡,還有,有些影片看了很不舒服:像小朋友被潑優酪乳,英國導演拍地MV好閃爍。

這堂課只有一點很困難,就是作業,發了一堆讓人看不懂的書,還要整理裡面的重點,像我看視覺文化藝術導論地其中一個章節,我就看了不少於三次,真的很難懂,我覺得那些書比較像是作者的論文集吧!那有些同學上台報告簡潔二要,一下就讓人了解那本書到底在講什麼,但有些也很用心做,但就會在不知不覺頭就黏到桌上,所以我是希望老師以後發的書還是要讓人看得懂,有些書對我們來舒還是太抽象難懂了,就像我看小說一樣,有些小說國中看時,只能看兩三章,高中大概看了快一半,大學就可以把它看完,如果要上台報告的人都不清楚內容,那要如何讓台下的人了解呢?當然啦,我知道老師是希望我們能有創意的表現,書沒看懂沒關係,只是,那書真的太不吸引人了。期末報告還蠻有趣的,飲食文化,我們本來是要去夜市的,夜市最能代表台灣的飲食文化XD

這個學期上美術鑑賞,收穫很多,我也覺得很有趣,另外,我也有感覺老師不但要教我們美術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我覺得老師是要傳達一個很大的概念給我們,誰說藝術就是那麼侷限,藝術還蓋的範圍是很廣大的,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是一種藝術的呈現,透過我們的經驗和表達方式的不同,我們對同樣的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詮釋,但重要的是,藝術是要走入大眾的,要透過藝術介入空間,與人群互動,而透過我們的經驗所表達的呈現,也才會有深刻的意涵。
*
許育禎(音一甲)
這學期上課上了很多東西 ,恩…從認是符號開始,了解生活周遭的一切就是由這些東西一點一滴的所組成,也在影片中尋找著符號,這也可能是整個短片的一個中心一樣,其實是個很重要的東西。也看了很多其他的影片,看到了現代藝術在視覺上的新效果與創作,還有接下來的美術史簡介,從文藝復興到新古典再到印象與現代,我看到了在顏色上的選擇、使用,更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畫家,有較常聽到的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之類的,當然還有一些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像維拉斯貴茲還是華鐸等。在這美術的歷史長流,有些可能是在突破自我或者是突破那個時代的用色,可能是大膽了些,使得在當時不能被接受,但若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些東西又覺得,不能少了他們…就像是每一門藝術都有它的歷史演進,即使看到了結果,過程始終不能被忽略一樣,或許每一門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等等的)是獨立的,但再某些方面他們一定也有著一樣的精神,才能使的每一門藝術能這樣一直的進步或突破下去到了現代還是不停的在走~

另外在校外參觀方面,有剝皮寮和鳳甲美術館,這兩個藝術展的風格很不一樣也各有特色,一個是在傳統建築裡的創新…,一個卻隱匿在大樓裡…,就好像世外桃源一樣的。而然後這學期我們在期中報告時看了一本書,書名是視覺文化導論,但我覺得這本書有點複雜…可能是裡面有些措詞方面吧,恩…然後很快的就到期末了。
*
許安瑀(音一甲)
我覺得這門「美術鑑賞」是很有趣的課程,老師所傳授的不單單只是很死板的美術史和圖畫分析,而是融入了各種不同的元素(EX.電影、短片、符號、閱讀……),讓我們容易去了解老師所說的藝術,也藉著兩次的戶外教學使我們更能增廣見聞,原來在美術的領域當中有許多不同的創造與可能性。在這堂課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與不同系所製作「飲食文化」的報告,藉由大家豐富的想像力激發人與食物的關係,每個人發揮自己的所長詮釋出食物與自身的連繫,再加以演出,過程相當有趣。「符號」的單元讓我們學習到慢慢觀察發掘出每樣圖騰或物的代表性,去融合歷史背景、當地文化、宗教信仰、人文藝術……等等,短片的方式很吸引人,希望還有機會再多接觸相關的內容。
*
馬揚威(音一甲)
老師在剛開學時教了我們好幾堂課的美術史,雖然…我沒有做什麼筆記,但是光是欣賞那些圖片也很讓我賞心悅目,因為老師挑的那些畫作都十分的特別,也都很具代表性。有的好像以前都看過,只是不知道這些畫的由來跟歷史,也不清楚他們的作者跟名稱。不過上課時。老師都有把他們的詳細資料PO上去,讓我們這些門外漢更簡顯易懂…雖然現在我可能也已經忘的差不多了我想,不過我會記得老師努力為我們介紹他們的樣子。

另外,有校外教學這件事情,我也感到十分地特別,雖然我只去過剝皮寮….是那邊的古色古香,讓我印象深刻。老師上課的方式也很特別,總是會放一些我們都看不懂的影片,然後讓我們下去討論這部影片的涵義,而且討論的人還最好是能不同系所的,這讓我每次都在原地發楞,不知該找誰討論才好?不過我想老師應該是希望,我們可以藉著討論順便認識一些不同系所的朋友吧!

感謝老師ㄧ學期來的教導,雖然我上課常常晚到,但是老師還是願意幫我們點名,而且我也比較沒有跟其他系所的同學參與討論,不過老師都還是會面帶微笑的問我們意見,給我們方向,沒有給我們壓力。謝謝老師。
*
林恩加(音一甲)
這堂課其實很有趣,讓我們更多了解不同領域的藝術在做什麼,也更加使我們的專業領域密切連結!當然還是會有不太懂的部分,像我而言,本身對視覺傳達及現代藝術不太了解,只是知道一堆光影、映象抽象、視覺符號等…真的很不明白。但上完課之後,現在比較了解藝術家的思想角度及思維,這將會使我們對藝術的詮釋大大加分!
*
陳瑩蓉(音一乙)
經由美鑑,陳老師帶領我察覺許多不一樣的事物,以及對美的看法。以前我總以為,美術不外乎是畫畫、勞作這類的東西。但是陳老師給我們看了許許多多的影片,像是著名的怪異導演MV,拍出許多以身體的變化和扭曲為主的影片,雖然很讓人毛骨悚然,但也是非常具有獨特性,富有變化色彩的。我常常因為這些影片,受到許多啟發,希望自己能夠激盪出不一樣的事情。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擁有這種創意思維的,只是這種思維有時也是藉有多看多聽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想法。陳老師會喜歡我們看完後說感想,什麼感想都好,只要能夠說出來便具有自己的思考價值!讓我覺得這門課真的學到許多,收穫良多!

美術對我而言已不僅侷限在實作的部分了,當我們的眼睛接觸到的每件生活週遭的作品,都是一種新奇的發現。我很感謝老師能夠給我有這種啟發。
*
許嘉珊(音一乙)
老師在上課時給我們看了許多的影片,我覺得都是很有深度而且有很東西也值得去探討,而且跟大家討論之後,也會發現許多不同的意見或者是自己沒有發現的東西,這樣我們可以從中吸收各種不同的看法跟想法,讓我獲益不少。

再來就是老師剛開學的時候,也有依照時間順序教導我們一些美術的歷史,這是我從來沒有學過的東西,因為以前就頂多是上音樂史而已,而學校特意安排不讓我們上自己系所的藝術鑑賞原因也在此吧!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多多學習我們自己領域以外的東西。我覺得在這一點上,老師把課程分配的很好,有時讓不同系所的同學互相討論、交流意見,有時讓我們看看一些平時也不會去看的影片,讓我們有比較多的彈性,這樣的話,我們也比較不會覺得乏味。

最後就是老師會帶我們走出校園到處去參觀,並且會幫我們介紹,讓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這也是十分的特別。感謝老師ㄧ學期來的指導,讓我可以學習到不同領域的東西。
*

參考書目 Reference

《藝術觀賞之道》

《藝術的故事》
《藝術的精神性》(2章)
《視覺文化導論》(7章)
《藝術介入空間》(4章)
《對話性創作》(5章)
《藝術與城市》(5章)
《空間詩學》(10章)

--延伸閱讀--

陳永賢。〈2008泰納獎啟示錄〉。《藝術家》(2009年1月,第404期):236-239。
陳永賢。〈居無定所?—當代錄像藝術VS.居所文化〉。《藝術家》(2008年12月,第403期):298-303。
陳永賢。〈異質與震驚—台灣新世代藝術的切面觀察〉。《藝術家》(2008年12月,第403期):276-281。
陳永賢。〈當代藝術圖像中的圓形與轉動〉。《藝術家》(2008年10月,第401期):268-273。
陳永賢。〈突破既有表現藝術—專訪露易斯奇頓談臨場藝術〉。《藝術家》(2008年8月,第399期):234-235。
陳永賢。〈臨場藝術的文化策略〉。《藝術家》藝術家(2008年8月),第399期,228-233。
陳永賢。〈當代藝術圖像中的圓形與轉動〉。《藝術家》(2008年10月,第401期):268-273。
陳永賢。〈潛望者的窺探之眼—陳志建的當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編。《科光幻影:對話之外》(2008年7月)。
陳永賢。〈新媒體藝術的聲光感知—記2008年「科光幻影」創作發表〉。《藝術家》 (2008年7月,第398期):362-367。
陳永賢。〈數位時代的藝術表徵〉。《藝術家》(2008年6月,第397期):276-279。
陳永賢。〈林俊吉的錄像藝術〉。《藝術欣賞》(2008年?月,第?卷第?期)。
陳永賢。〈數位時代的自畫像〉。《藝術家》(2008年5月,第396期):292-297。
陳永賢。〈數位時代的動漫快感〉。《藝術家》(2008年3月,第394期):318-323。
陳永賢。〈感官與情境交融的互動裝置—解讀黃心健「人間機關術」系列〉。《藝術家》(2007年12月,第391期):363-365。
陳永賢。〈台灣首屆「亞洲藝術雙年展」的新指標〉。《朱銘美術館季刊》(2007年12月,第32期):70-71。
陳永賢。〈數位奇觀與新互動倫理—當下數位藝術的發展及可能性〉。《藝術家》(2007年9月,第388期):162-167。
陳永賢。〈當代藝術趴趴GO—第二代粉樂町的關係美學〉。《朱銘美術館季刊》(2007年9月,第31期):72-74。
陳永賢。〈變動的英國泰納獎〉。《藝術家》(2007年7月,第386期):380-383。
陳永賢。〈殖民文化與當代藝術—因卡‧修尼巴爾(Yinka Shonibare)的藝術創作〉。《藝術家》(2007年6月,第385期):424-431。
陳永賢。〈澳洲新媒體藝術發展現況〉。《藝術欣賞》(2007年6月,第3卷第3期):4-12。
陳永賢。〈遠距傳輸的擬像之像—保羅‧瑟曼的新媒體藝術〉。《藝術家》(2006年5月,第372期):404-411。
陳永賢。〈台灣新生代動畫創作觀察與省思〉。《藝術家》(2007年5月,第384期):334-339。
陳永賢。〈英國當代藝術六十年〉。《藝術家》(2007年3月,第382期):286-293。
陳永賢。〈當代藝術與佛教哲思〉。《藝術家》(2007年4月,第383期):310-313。
陳永賢。〈身體表層的深層反思〉。《朱銘美術館季刊》(2007年6月,第30期):10-11。
陳永賢。〈2006年泰納獎與英國當代藝術的省思〉。《藝術家》(2007年1月,第380期):356-361。
陳永賢。〈泰德現代美術館「渦輪大廳」之創作計畫〉。《藝術家》(2006年12月,第379期):282-293。
陳永賢。〈莎拉‧魯卡斯的前衛風格〉。《藝術家》(2006年10月,第377期):426-435。
陳永賢。〈時序靈光—比爾.維歐拉的錄像藝術〉。《藝術家》(2006年9月,第376期):328-339。
陳永賢。〈人形異貌—榮‧穆克的雕塑創作〉。《藝術家》(2006年8月,第375期):354-361。
陳永賢。〈從龐畢度新媒體收藏,探測錄像藝術的實踐與創作類型〉。《藝術家》(2006年6月,第373期):282-289。
陳永賢。〈隱喻的身體—史密斯和史都華德的錄像藝術〉。《藝術家》(2006年4月,第371期):440-445。
陳永賢。〈虛擬、現實、幻境—黃心健的互動式裝置藝術〉。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編。《科光幻影:音戲遊藝》(2006年3月):30-31。
陳永賢。〈性‧死亡‧變體—查普曼兄弟的藝術觀〉。《藝術家》(2006年2月,第369期):312-319。
陳永賢。〈2005年泰納獎得主—西蒙‧斯塔林〉。《藝術家》(2006年1月,第368期):431-437。
陳永賢。〈垃圾變黃金—諾波與韋伯斯特的光影奇觀術〉。《藝術家》(2005年11月,第366期):354-361。
陳永賢。〈荒謬幻象中的黑色幽默—湯尼‧奧斯勒的錄像藝術〉。《藝術家》(2005年10月,第365期):302-309。
陳永賢。〈從身體議題評台灣行為藝術現象〉。《典藏今藝術》(2005年9月,第156期):102-105。
陳永賢。〈血腥與榮譽:解開肉身凌遲之謎—法蘭可‧畢的行為藝術〉。《藝術家》(2005年9月,第364期):306-313。
陳永賢。〈藝術與生活的距離—諾阿歐團體的城市探險與創作樣貌〉。《藝術家》(2005年8月,第363期):304-309。
陳永賢。〈民眾參與式的創作類型—訪伊紗貝爾談諾阿歐團體的創作策略〉。《藝術家》(2005年8月,第363期):310-313。
陳永賢。〈英國前衛藝術家達敏‧赫斯特〉。《藝術家》(2005年7月,第362期):366-375。
陳永賢。〈身體與行為於錄像藝術創作之探討〉。《藝術欣賞》(2005年7月,第1卷第7期):35-43。
陳永賢。〈山姆‧泰勒-伍德的錄像藝術〉。《藝術欣賞》(2005年7月,第1卷第7期)。
陳永賢。〈遊走於音樂、影像、科技的藝術家—克里斯‧康寧漢的數位藝術創作〉。《藝術家》(2005年6月,第361期):298-305。
陳永賢。〈yBa傳奇與英國當代藝術〉。《藝術家》(2005年5月,第360期):329-340。
陳永賢。〈談行為藝術的多元樣貌〉。《藝術欣賞》(2005年4月,第1卷第4期):70-75。
陳永賢。〈點燃情緒與情感的驚爆點—山姆‧泰勒-伍德的錄像藝術〉。《藝術家》(2005年4月,第359期):376-381。
陳永賢。〈寫出你現在想說的話—吉琳恩‧魏林的社會寫實影像〉。《藝術家》(2005年3月,第358期):340-347。
陳永賢。〈談席琳‧奈沙特的錄像藝術〉。《藝術欣賞》(2005年3月,第1卷第3期):70-77。
陳永賢。〈性別、文化與多重螢幕的影像故事—席琳‧奈沙特的影像之歌〉。《藝術家》(2005年2月,第357期):359-365。
陳永賢。〈錄像藝術的發展歷程〉。《藝術欣賞》(2005年1月,第1卷第1期):60-67。
陳永賢。〈鏡中之臉—當代藝術VS.時代容顏〉。《藝術家》(2004年10月,第353期):438-445。
陳永賢。〈2004年泰納獎風雲錄〉。《藝術家》(2005年1月,第356期):344-351。
陳永賢。〈傑瑞米‧戴勒摘取2004年泰納獎桂冠〉。《藝術家》(2005年1月,第356期):149-150。
陳永賢。〈行為藝術與臨場藝術的流變〉。《藝術家》(2004年12月,第355期):405-415。
陳永賢。〈黑色力量—英國黑人藝術家的創作觀點〉。(2004年11月《藝術家》,第354期):400-408。
陳永賢。〈永不凋謝的生命之花—海倫‧查德薇克(Hellen Chadwick)的藝術歷程藝術〉。《藝術家》(2004年9月,第352期):362-369。
陳永賢。〈藝術狗樣子—歐雷格‧庫力克的動物性格〉。《藝術家》(2004年8月,第351期):400-407。
陳永賢。〈英國前衛藝術yBa三傑〉。《藝術家》(2004年7月,第350期):360-365。
陳永賢。〈哈根斯與人體解剖〉。《藝術家》(2004年6月,第349期):328-335。
陳永賢。〈普普藝術大師—李奇登斯坦〉。《藝術家》(2004年5月,第348期):142-145。
陳永賢。〈藝術放輕鬆—遊戲場域〉。《藝術家》(2004年4月,第347期):428-435。
陳永賢。〈生活情境與藝術表現〉。《藝術家》(2004年3月,第346期):424-431。
陳永賢。〈性別認同與英國當代藝術〉。《藝術家》(2004年2月,第345期):404-411。
陳永賢。〈驚世與駭俗:英國泰納獎二十年回顧〉。《藝術家》(2004年1月,第344期):134-140。
陳永賢。〈解開藝術與生活的密碼──英國當代藝術三年展〉。《藝術家》(2003年12月,第343期):346-355。
陳永賢。〈古典曼妙的詩篇—倫敦國家美術館提香(Titian)特展〉。《藝術家》(2003年4月,第335期):136-139。
陳永賢。〈阿尼旭‧卡波(Anish Kapoor)的造形裝置〉。《藝術家》(2003年4月,第335期):140-142。
陳永賢。〈蔡國強以煙火飛龍照亮英倫〉。《藝術家》(2003年3月,第334期):113-115。
陳永賢。〈解讀二○○二年英國泰納獎前衛作品〉。《藝術家》(2003年1月,第332期):342-351。
陳永賢。〈凱斯‧泰森(Keith Tyson)摘取二○○二年英國泰納獎桂冠〉。《藝術家》(2003年1月,第332期):152-155。
陳永賢。〈當代藝術對『影像就是力量』的再詮釋〉。《藝術家》(2003年1月,第332期):125。
陳永賢。〈錄像藝術中的身體與行為表現〉。《藝術家》(2003年11月),第342期,152-157。
陳永賢。〈英國當代錄像藝術新趨勢〉。《藝術家》(2003年7月,第338期):154-159。
陳永賢。〈台灣新生代錄像藝術觀察〉。《藝術家》(2003年6月,第337期):272-277。
陳永賢。〈暗室裡的火花—倫敦‧台北Random-Ize國際錄影藝術賞析〉。《藝術家》(2003年5月,第336期):220-225。
陳永賢。〈初晨—英國新世代藝術窺探〉。《藝術家》(2002年9月,第328期):248-255。
陳永賢。〈錄像藝術新發現—英國貝克獎(Beck’s Future)的錄影藝術〉。《藝術家》(2002年6月,第326期):324-327。
陳永賢。〈宣示與預言—從貝克獎(Beck’s Future)看英國當代藝術的未來〉。《藝術家》(2002年6月,第326期):328-333。
陳永賢。〈吉伯和喬治(Gilbert & George)的情慾圖像〉。《藝術家》(2002年5月,第324期):268-269。
陳永賢。〈倫敦千禧橋(The Millennium Bridge)〉。《藝術家》(2002年4月,第323期):174-175。
陳永賢。〈錯置的極限與無限—理查‧亞特斯察格(Richard Artschwager)的立體平面作品〉。《藝術家》(2002年3月,第322期):146-147。
陳永賢。〈智謀的模擬國界〉。《藝術家》(2002年3月,第322期):109。
陳永賢。〈無人之地的生命基調與機制—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的回顧展〉。《藝術家》(2002年2月,第321期):150-153。
陳永賢。〈英國泰納獎—馬丁‧克里德(Martin Creed)以極限風格贏得泰納首獎〉。《藝術家》(2002年1月,第320期):185-187。
陳永賢。〈生活真相(Facts of Life):英國最大型的日本當代藝術展〉。《藝術家》(2001年12月,第319期):148-152。
陳永賢。〈查法噶爾廣場上的新紀念碑—談懷特瑞德(Rachel Whiteread)雕塑作品〉。《藝術家》(2001年11月,第318期):168-170。
陳永賢。〈比爾‧維歐拉的錄像藝術新作展〉。《藝術家》(2001年8月,第315期):119-121。
*

相關連結 Links

*國立故宮博物院
http://www.npm.gov.tw/zh-tw/home.htm

*臺北市立美術館
http://www.tfam.museum/

*臺北當代藝術館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index.asp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http://www.dac.tw/

*關渡美術館
http://kdmofa.tnua.edu.tw/

*鳳甲美術館
http://www.hong-gah.org.tw/


*京都國立博物館
http://www.kyohaku.go.jp/jp/index_top.html
東亞藝術品的重要收藏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http://www.britishmuseum.org/default.aspx
大英博物館有精選線上導覽


*倫敦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http://www.nationalgallery.org.uk/
相關的畫家、評論及說明

*泰德美術館Tate Gallery
http://www.tate.org.uk/
收藏了自十六世紀至今的英國藝術品及一些重要的國際當代藝術作品

*羅浮宮Louvre
http://www.louvre.fr/llv/commun/home.jsp?bmLocale=en
羅浮宮的展品分類導覽和圖片

*奧賽美術館Orsay Museum
http://www.musee-orsay.fr/fr/accueil.html
雕塑、裝飾藝術、素描、油畫的收藏藝術品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http://www.metmuseum.org/
相關展覽與館藏的訊息


*紐約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
http://moma.org/
MOMA的展覽內容包括建築、繪畫、油畫、雕塑,而攝影、印刷、影像與媒體


*Voice of the Shuttle: Art and Art History
http://vos.ucsb.edu/browse.asp?id=2707
一個內容豐富的人文學科入口網站

*The Web Gallery of Art
http://www.wga.hu/frames-e.html?/welcome.html
歐洲繪畫、雕刻數位圖片資料

*ADAM
http://adam.ac.uk/
英國西洋藝術網站資料

....